【徐永明】 / 中國時報 A15/時論廣場
從過去選舉研究的經驗中總結,向來有一個藍綠支持階級分化的印象,泛綠的支持者多屬於中下農工、南部、閩南、涵蓋年齡偏高,以及年輕的族群,而泛藍的支持者則多為中上白領,北部、中壯年齡層、外省等。表現在選戰的場合上,泛綠的場子多是檳榔、拖鞋,而泛藍則是不同的景象,具代表性的是大安森林公園的西裝與皮鞋,所以很容易有一個結論:泛藍是中上階層的政黨,泛綠是中下階層的,其中有族群這條線深刻地劃過去。
這個「檳榔和拖鞋、西裝及皮鞋」的觀察來自於政治學者吳乃德的一篇研究論文的標題,他發現:除了我們熟知的省籍族群成分外,台灣政黨支持的分野還有隱晦不明的階級面向,因為當台灣的社會流動取決於教育機會,而外省籍民眾有較高的教育成就時,就會造成兩個族群的階級差異,此時省籍與階級是相關的,也與政黨的支持趨於一致。
經濟學者駱明慶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這個觀察的意涵。根據戶口普查的資料,他推論出在「前教改」的大學入學管制時期,外省男性進大學的機會是同年齡本省男性的二至三倍以上,至於培養出許多泛綠政治領袖的台大,其差距更大,顯示入學機會是有省籍差距的。換句話說,被低學費政策補貼的機會除了取決於考試表現外,背後還有階級與族群的因素,至於廣設大學後是否有改善這個差異,則是目前教改爭議中,被忽略掉的「政治不正確」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