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徐永明/北市/中研院助研究員】/ 中國時報 A15/時論廣場
昨日趙剛教授在民意論壇「百合既腐,寧當蕪草」一文中,對於個人的學運觀點提出批評,在此做出一些回應。
首先,個人對於這次「野百合再現」的批評相當簡單:學生的訴求並不清楚,「不像是民主化議題、反而像是政黨惡鬥議題」,若此,只是跟著政黨的尾巴,顯示此次學生必須再強化論述。在其他場合,我也建議,學生可以主張泛藍停止「四一○」的抗爭,這個時候才能將高度提升到藍綠之上,要求與陳總統對話的正當性會更強。
至於,廉價消費「野百合」一詞的批評,是同時針對學生、政客與媒體的,對於許多同時代的年輕人,「野百合」是集體的記憶,也是重要的世代標記,已然是個公共財,可惜的,現在野百合被使用的狀態是重在她的價格,可以吸引媒體,可以輿論炒作,可以作為藍綠鬥爭的平台,鮮少人有興趣探究當時的價值取向,學生論述的內容與方向。
最後,要強調的,個人當時並非廣場上的學生,反而有一定的自由度來評論目前的學運,許多野百合幹部還堅持當時的運動倫理:運動是群體的,個人發言必須是集體意志的展現,因此對於目前的現象保持緘默,許多代表性人物並不在政界,也相對低調,如果趙剛教授從市場價格的角度來解讀,就是相當誤解了學運一代人物的價值觀與行動哲學。